血性軍人是怎樣煉成的
  記“精武戍邊愛民模範”、駐吉65827部隊部隊長王長義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王長義(右一)指導射擊訓練 本報記者 劉陽 攝
  A03版
    習主席主持軍委工作以來,多次強調指出:和平時期,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,威武之師還得威武,軍人還得有血性。
    近30年無戰事,絕大多數官兵沒有參戰經歷,缺少對戰火硝煙的親身感受。和平,是對軍人的最高獎勵,但也是對軍人的最大威脅。和平年代的軍人,是否依然保持應有的虎狼之氣?
    記者帶您走進軍營,跟隨著從軍23年,帶隊參加軍以上特戰比武10餘次,斬獲金牌90多塊,4次榮立二等功,評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、全軍愛軍精武標兵,被喻為“長白猛虎”的駐吉65827部隊部隊長王長義,瞭解當代的血性軍人是怎樣煉成的。
    尖兵
    初識王長義,是在該部綜合訓練場。他正在向幾名訓練骨幹傳授幾近失傳的特戰射擊絕技:“抵近散佈射”。從30到50多米的距離上,10個靶子錯落排列,他手持自動步槍,在搜索前進中突然打出一個長點射,10個靶子個個命中。
    而這一身本領,是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刻苦訓練換來的。
    王長義的個子高,體格壯,身體素質好,新兵班長看他是個好苗子,想好好培養。
    一天,王長義剛剛以全連第一的成績跑完五公里,便被班長叫到門外,順手塞給他一張小紙條,問他:“做尖兵得達到這樣,敢挑戰不?”尖兵的最低標準,五公里17分,手榴彈60米,400米障礙1分30秒……
    此後,這張小紙條在他兜里揣了三年。每天天剛矇矇亮,王長義悄悄爬起床跑到訓練場去。“他在訓練場上有點瘋狂。”戰友笑著評價。
    1996年,軍區開展偵察兵比武,重裝6公里、400米障礙、徒手攀登、特種射擊、野戰生存等課目,這些挑戰人體極限的項目聽著都讓人頭皮發麻。王長義帶領全排代表集團軍參加比賽。
    一天,王長義把全排拉進了山裡,準備、據槍、卧倒、出槍、射擊……他演示一連串動作,突然,他腳下一滑,左胳膊肘硌在樹根上,疼得他冷汗瞬間流了下來。
    王長義左臂尺神經斷裂,“得手術治療。”軍醫的建議他沒聽,手術就要意味著離開訓練場,他選擇了保守治療。做不了示範,就用圖解代替動作;練不了左手,就練右手;練不了上肢,就練下肢。傷愈後,王長義如期帶領全排參加比武,並奪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。
    無論是基礎課目還是專業技能,他都比戰友多出幾倍的訓練量。五公里越野跑進17分、手榴彈超過67米、400米障礙1分30秒以內、多種槍支射擊經常滿環,兩年時間,一項又一項記錄被打破,不到3年半,他把紙條里的紀錄破了個遍兒。“新兵蛋子”成了名副其實的訓練尖子,而且在同年兵中他創造了三個“第一”,第一個當班長、第一個入黨、第一個提乾。
    金牌教頭
    打仗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較量,更是軍事人才的較勁。
    王長義深知,今天的訓練可以因一個人倒下而停止,而明天的比武乃至未來的戰爭卻不能因為一個人倒下去而停止。
    “愛爾納”特戰比武是一項殘酷的體能競賽,常常以“驚險慘烈超乎想象,真槍實彈近似實戰”的“死亡角逐”而聞名世界。面對如此難度的挑戰,他竟然立下軍令狀:“不拿第一,就夾包走人。”
    他帶隊組織特戰隊員體能訓練,扛著180多斤的圓木,兩人一組先跑一個2公里,定時跑5個1000米,當跑完第4個1000米時,一名隊員體力透支,躺在地上大哭起來。20多個隊員都停下來,抱在一起痛哭失聲。
    8個月的集訓磨破200多套迷彩服,膠鞋400多雙,攀登繩索磨斷28條,當他們奪得17個項目中的11塊金牌時,所有的苦累恨都化作了感激和幸福的淚水。
    其實,王長義心裡有自己的“小九九”,對每個隊員的生理極限他都很清楚。他根據運動生理學、運動醫學等規律,研究掌握每個隊員生理極限的辦法,用12分鐘跑測試體能,用2.4公里跑測試心律,準確掌握戰士的基本素質,確定每個人的生理極限。
    為了貼近實戰,每次演練他都精心選擇行軍路線,哪裡環境最惡劣,就把路線設在哪裡。九台市飲馬河下游一帶,方圓幾十里沒有人煙,更無參照物可尋,沿途都是兩米多高的蒿草、半人深的沼澤地,夜間行軍更是難上加難。一次訓練,當第二小組負重奔襲到達終點時,比規定時間超過了11分鐘,走了兩天一夜、一身泥水的隊員已精疲力竭,可聽到的卻是一句:“回去重走!”
    “讓大家突破極限,感到絕望,然後在絕望中重新點燃新的希望。”王長義說,只有不斷的突破、重生,大家才能真正成為比武場上的強者、未來戰場上的勝者!
    俗話說:“兵熊熊一個,將熊熊一窩”。自身素質不硬氣、沒底氣,就帶不出嗷嗷叫的兵。
    一次演練中,王長義的右腿不小心被一個樹根划了一道五六釐米長的深口子,肉向外翻,鮮血直流。他從背囊里找出針線,把傷口上的鮮血擠了擠,咬著牙,一針一針縫合傷口……隊員們在一旁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低下了頭不做聲。
    2001年5月,王長義帶領隊員參加軍區組織手槍運動射擊科目比武競賽。
    從練腕力入手,單手托槍弔磚頭、雙手據槍蹲馬步,槍身上面放彈殼,王長義研究出從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練基本功。
    比武當天,王長義帶隊員在距離100米的運動狀態下,以41秒的成績一舉命中5個目標,速度之快,精度之高,令在場的裁判員和兄弟單位的隊員瞠目結舌,當時有個代表隊的教員就驚呼:“這不可能!這裡面肯定有假。我就不信他們每一組都是這樣!”但當這名教員看到他們一組下來,5名隊員成績相差無幾時,再也沒話說了,徹底服了。
    實踐中,王長義還通過錄像分析飛刀運行軌跡,計算出飛刀旋轉2.5米為一個周期的規律,摸索出了“6米握刀尖,7米握刀柄,8米握刀把”的口訣,創造了100刀99中的比武紀錄。
    指揮官
    王長義是從特戰兵出身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幹部,這種特有的軍人血性讓他對時刻準備打仗有著深刻的理解。任部隊長以來,他始終牢記使命責任,把打仗當事業,把練兵當專業,帶出了一支響噹噹、硬邦邦,平時能應急,戰時能應戰的過硬部隊。
    “職務提升不代表素質提高,只有學習才能彌補理論的短缺。”王長義說,“現在是信息化時代,如果不堅持每天學習,就談不上搞創新,不搞創新就必然落後,落後就必然挨打。”王長義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,總是擠出點滴時間不斷學習。他先後自學了大專、本科,並拿到了相應的文憑。
    採訪中記者聽說王長義有一件寶貝,許多年來,他不論換了什麼崗位,始終放在身邊。“是什麼寶貝?”好奇著向王長義打聽,他哈哈大笑說:“你被他們騙了,不是寶物。”說著拿起辦公桌子一本半尺多厚的《軍語大全》“就是它,我沒事就翻翻。”可是他身邊的人可不是這樣說,透露說王長義差不多能把這本書背下來。
    王長義為了搞好科技研發,閱讀了大量軍事科技書籍、科普雜誌和軍事論文,《新型功能材料學》、《非致命武器》、《激光學原理》等知識都做了研究,每次看到自己需要的重點知識,他都一一摘抄到筆記本上,記下的訓練心得就有十餘冊。
    有一天晚上,他在政工網上無意中看到一篇《關於×軍邊境管控形勢探析》的文章,提到了一些外軍邊境管控的理念與方法,王長義來了精神頭,給軍區綜合訓練基地教授打電話請教,隨後召集作訓、邊防、偵察部門同志召開會議,研究邊境防衛作戰方法創新問題。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,除了交班、吃飯,他幾乎沒有離開過作戰室,最終寫成了3萬字的《邊境重要通道封控防衛研究》。
    走進該部機關一樓大廳,筆者看到兩側展板上展示著打印的理論文章。該部副政委畢元冬介紹說,這是機關幹部每周結合本職崗位、階段重點工作撰寫理論性、經驗性文章,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三年。
    通訊員 喬振友 周樹廣 本報記者 張南
  (原標題:血性軍人是怎樣煉成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j03ajtez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